前沿洞察

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 洞见丨殷红:金融机构ESG发展|利国娱乐国际老牌w66的新形势、新成果和新局面

    2025-02-15

      我国金融机构已普遍在公司章程等公司治理基本制度中纳入ESG管理相关内容,明确公司ESG管理结构与决策机制,划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团队、总部与分支机构的ESG相关责任与职权范围,规范ESG事项议事日程与审议方式★,培育ESG公司文化★,不断健全各司其职、权责分明、相互协调、有效管控的ESG治理架构★。

      第四★,加强可持续金融文化和能力建设。对内,将ESG理念融入公司战略体系★,明确ESG发展文化构建方略,全面加强ESG专项培训★,从多角度持续提升全集团各级机构、各岗位人员对 ESG 理念的理解掌握水平★,推动ESG理念的传导落地★。对外,积极引领ESG投资理念发展和责任投资人培育,支持ESG服务市场发展,加速我国成熟的ESG投资风气形成★。

      第三,加强ESG信息披露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关注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最新趋势★、国内监管最新要求和投资人关切动态,及时披露相关信息,以满足监管要求和投资人诉求★,持续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二是推进企业ESG信息披露★,提升企业客户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披露范围,为金融机构在客户ESG评级★、ESG产品创新等方面夯实数据基础。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不断深化★,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投融资标的在环境友好、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制定投融资分级分类及差异化信贷政策。关注投融资ESG风险防控与管理,大型金融机构普遍将环境风险纳入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更好践行ESG理念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引导经济主体ESG表现的提升,从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应立足ESG发展新趋势,总结新成果,争取新局面。

      全球ESG投资迅速增长。截至2022年9月,全球ESG基金规模已达2★.24万亿美元(据晨星、国联证券《2022ESG基金国内外发展情况研究报告》) 。2022年以来★,全球超40%的基金资金流入ESG基金★,ESG主题和投资策略已成为全球股票资金流入的最大驱动力之一(2022年3季度全球基金净流出1980亿美元★,同期ESG基金净流入225亿美元,成为最大的资金净流入主题)。国内ESG投资方兴未艾。截至2022年10月末,国内存续★“泛ESG★”达148只★,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近两年新发产品数量已超过之前5年总和★。借鉴全球ESG基金发展趋势,机构预计(据GRC富华资本《中国ESG投资发展趋势及展望》预测)中国ESG投资规模将于5年内达到20万亿〜30万亿规模,占资管行业总规模的20%〜30%。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ESG理财、基金、指数的工具创新,符合ESG理念的多层次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显著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可持续性。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均位居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2年8月末★,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1万亿元★,是2017年末的1.7倍★。

      工商银行为积极服务国家双碳工作,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试行)》,明确工行“双碳★”工作的目标、原则★、路线图及主要工作措施,对全行双碳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制定《关于加强★“两高★”行业投融资管理的通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投融资结构中长期优化策略》《项目贷款评估中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价指引》《关于完善碳市场金融服务业务布局的意见》等制度★,初步形成涵盖境内境外★、短中长期、投融资与自身绿色转型的政策制度框架★。

      从全球看★,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有望进一步整合。目前,关于环境★、气候★、责任★、ESG等相关主题方面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原则指引和标准较多,为了进一步整合和加强全球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IFRS)发起成立了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致力于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相关标准的整合和统一。

      展望新发展阶段★,按照政策要求与市场期待★,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针对发展中的难点和不足,继续深入推进ESG发展。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初步形成(绿色金融★“三大功能”即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五大支柱”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金融机构围绕服务★“双碳”目标,逐步完善制度框架与目标体系,指引绿色金融工具在支持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谋划了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绿色发展方面,二十大报告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在社会发展方面,要求在发展中改善和保护民生,做好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在治理效能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反腐败斗争,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管理★。上述要求为金融等各行业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发展目标给出了重要指引。

      金融机构引入ESG理念不仅体现社会责任,而且是自身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和经营效益提升的需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金融机构需要根据监管政策要求及自身发展需要,将ESG融入战略与经营发展★,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ESG信息★,面向各类投资主体与利益相关方开展ESG治理成效沟通。2021年★,上市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占比达88★.1%★,在证监会18个上市公司行业大类中名列第一(根据Wind上市公司数据)。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聚焦披露质量提升,增加信息披露渠道与频次,按照国际主流原则完善披露结构。

      工商银行将ESG理念纳入经营宗旨★,明确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在审议★、监督、评价ESG工作进展等方面的职责,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任组长★;在管理层成立绿色金融(ESG与可持续金融)委员会★,统筹指导集团成员机构落实集团绿色金融★、ESG与可持续金融战略★。构建了覆盖各层级员工的培养发展体系,加强全员ESG培训★,助力员工实现个人价值。

      自2007年起,工商银行连续16年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突出环境、社会★、治理三大要素进行了责任信息披露,并自2021年起开始披露ESG半年报。在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指导下,工商银行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共同牵头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并在该机制推动下,连续4年发布了基于TCFD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的《绿色金融专题(TCFD)报告》。在门户网站开辟ESG专栏设置“ESG动态”栏目,实时披露ESG管理成效和工作成果。

      一方面要加强ESG建设,着力提升自身ESG市场表现★。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既是资金提供方★,又是资金需求方★。良好的ESG评级,有利于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股权、债权等投资资金的青睐,并对其做好市值管理★、获得较好的筹资成本等产生良好支撑。因此★,金融机构日益重视自身ESG管理,将ESG理念融入战略治理、政策制度、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中★,并加大ESG信息披露力度★,提升ESG表现★。

      金融机构引入ESG理念不仅体现社会责任★,而且是自身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和经营效益提升的需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金融机构需要根据监管政策要求及自身发展需要,将ESG融入战略与经营发展★,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以ESG发展为着力点★,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创新之路。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始终坚持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在ESG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工商银行依托综合业务优势与强大创新能力,成为ESG金融产品发展与创新排头兵。一是★“贷+债+股+代+租+顾”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3.5万亿元(银保监口径),居同业首位★;累积发行境外绿色债券130.6亿美元;累计主承销各类绿色债券32只,为25个发行人募集资金896★.89亿元★。二是普惠金融产品发展形成优势利国娱乐国际老牌w66★。上半年,工商银行普惠贷款余额1.4万亿元(银保监口径),增速27.4%★,助力91.8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三是创新ESG指数和基金产品★。2018年12月,工行与中证指数联合研发的“中证180 ESG指数”上线月,工银瑞信推出以该指数为标的的ESG主题ETF基金;工商银行联合中央结算公司发布“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工银理财联合中证指数发布“中证工银碳中和资产配置指数”。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引领★,ESG已经成为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重视。在法律层面★,《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保护生态权和平等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金融监管层面,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银保监会印发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关注环境、社会★、治理风险;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22年初发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范运作》★,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要求。在环保政策层面★,生态环保部印发一系列相关文件(《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制度)★。以上政策对金融机构提升ESG表现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金融机构提升自身环境★、社会与治理表现的同时,通过金融工具和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将ESG融入投融资流程★,把握机遇和风险。企业客户的ESG表现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密切★,建立客户ESG评价★、识别和管理工具与流程★,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源配置给ESG表现好的客户,从而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企业客户ESG因素与其信用风险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ESG在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得到发挥。惠誉★、穆迪、标普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已宣布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管理,主要思路是★:从ESG指标中筛选与企业信用风险有较强相关性的指标,并测算影响程度★,然后对信用评级做适当调整。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ESG是全球的共同方向和共同理念,交流合作有利于借鉴经验★、共享成果。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国际合作机制等契机,交流借鉴国内外ESG框架和标准、评级和产品★、管理和系统等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携手推动ESG的全球行动。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特别是在近年来新冠疫情反复冲击、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已成为发展浪潮★。市场投资人纷纷将ESG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责任投资人对ESG主题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据根据MSCI《2021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3%的机构来自亚太地区),有52%的国际主要机构投资者已采用ESG投资策略;73%的机构表示,计划在疫情后增加ESG投资规模。二是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将投资对象的ESG表现纳入投资决策流程★,促进被投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三是投资人日益关注环境与气候风险,对被投企业是否建立了包括战略治理★、政策制度、风险流程等相关风险管理体系日益重视。四是投资人对ESG信息披露更加重视★,通过披露信息了解金融机构是否将ESG理念纳入经营管理体系★,据此评估其ESG表现★。

      金融机构ESG发展的深入推进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主要表现在:一是ESG相关数据仍比较薄弱★。例如,客户ESG相关信息披露不足,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ESG相关数据和信息比较缺乏;定性的信息较多,定量信息相对较少★;数据的时效性★、及时性不够。二是ESG与投资收益的相关性、与信用风险的相关性及其影响程度还需深入研究,以便为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模型奠定基础。三是构建ESG指标体系、融入投融资管理系统等还需推进和规范利国娱乐国际老牌w66。

      第一,推进ESG融入金融机构管理体系★。一是将ESG因素融入金融机构的绿色发展战略,在提升自身ESG表现及助力客户ESG提升方面做出安排。二是把ESG原则融入投融资政策、产品和风险管理中,防范和管理ESG 因素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影响★。三是构建客户ESG评级体系并嵌入投融资系统,提升ESG评级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工商银行在投融资管理过程中积极体现ESG因素。一是自2013年起,逐年修订印发行业(绿色)信贷政策。制定《绿色投融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贷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全行境内★、境外公司贷款客户和项目分为四级、十二类,并将其嵌入行内资产管理系统,将ESG因素融入投融资管理流程。二是通过差别化的信贷管理政策,从资金定价、费率优惠、资源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强对扶贫、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责任领域的金融资源倾斜。三是明确提出将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嵌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在金融同业中率先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