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 关于姜|利来国老牌来就送38萍事件从大众传播角度我的一点看法

    2025-01-25

      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公布预选赛结果,中专生姜萍意外进入决赛。此时引发了一波全网热议★,但热度还比较有限。

      另一个重要方向(多见于知乎)是借助“姜萍造假丑闻★”去打击阿里等互联网大厂。我至今还对今年7月看到的一个知乎热门回答记忆犹新,其大意是:姜萍是以阿里为首的“互联网资本”为了挑战国内教育制度而造出来的神★,对姜萍的所有宣传都是在对教育制度逼宫,其最终目的是制造“当代东林党★”★,全面夺取教育话语权……我把这个回答读了好几遍★,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以雄辩的方式论证了一个扯淡的逻辑★,让人不由回忆起多年前的“梁效”“罗思鼎★”。其实宣传姜萍最用力的是诸多媒体和自媒体★,而不是阿里达摩院——就算想挑战教育制度也轮不到它啊。

      我不是数学方面的专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数学方面的专家,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试题我们几乎连一道都做不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姜萍事件这个高度专业化的事件是怎么变成全网热门话题的★?这个事件在传播学角度的讨论价值,要远远高于在数学角度的讨论价值。毕竟★,绝大多数数学题目,会做就是会做,不会做就是不会做,没什么可争辩的;但从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角度看,就远非如此了★。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这是社交媒体时代无法避免的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姜萍事件这样一个看起来讨论门槛应该很高的★“学术问题★”★,逐步发展为与学术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立场问题”★。如果大家真的关心技术层面,那么在7月以前,应该没人表态才对★,因为当时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没有任何技术证据★;而到了8月以后★,应该所有人都站在反方才对,因为当时的技术证据已经足够给整件事情盖棺论定了。幸运的是,事件真相公布的时间足够晚★,从而给了反智主义大V们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因为观众大多已经不记得他们四个月或五个月以前说过些什么了。

      社交媒体上还有极少数人宣称后续还有翻案的可能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除非发生什么奇迹★,否则这大概率就是最终结论了——姜萍不是天才少女★,她应该不会被任何高校破格录取,今后阿里巴巴数学竞赛肯定会进一步加强管理★。至于王闰秋,接下来应该也不会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竞赛了(应该会被竞赛主办方婉拒)★。

      11月3日(即今天),阿里达摩院和涟水中专的两份通告终于给事件划上了句号,至此争议已持续了近五个月★。

      当然,从整体上讲,反方的态度还是比正方科学得多,论据也充分得多,例如姜萍那个著名的“主=6”板书★。说来惭愧★,在看到那个板书之前,我也乐意相信姜萍是天才少女★,还觉得反方未免过于苛刻、小题大做了一点。在看到板书之后,我还是希望姜萍或其老师能出来正面回答一下,说不定是书写习惯导致的乌龙呢?可惜没有回答,也没有其他解释★。作为一个数学水平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人,我是从那时起感觉整个事情有造假可能性的。从那以后还坚定站在正方立场的★,除非有什么独家内部消息,否则就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利来国老牌来就送38。

      另一些人(多见于微博、豆瓣、小红书等平台)的目标则是★“打拳★”★:姜萍不但是一个女生,而且是一个出身农村的女生,好像还不是独生子女。一个这样的女生能震惊主要由男性构成、由男性掌握话语权的“全球数学界”,其宣传意义绝对不可小视。尤其是在7月以后,姜萍视频板书里的低级错误引发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多,为姜萍辩护的人采取的主要话术则是“你们就是看不惯天才少女★”★,★“难道女生就不配成为数学天才吗”★,等等。这种打拳行为也引发了对面的“反向打拳”,宣称女性在数学上的天赋就是不如男性云云——总之已经与学术本身毫无关系了。

      在一开始★,姜萍的故事是人类特别喜欢看的那种故事——出身低微、被人忽视的天才少年/少女,像扫地神僧一样突然震撼全场★,迅速登上世界巅峰。在世界数学史上★,确实也存在这样的先例,例如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乃至年轻时的华罗庚,都在没有经过专业数学训练的情况下逆袭成了大数学家★。这当然是小概率事件,可是世界那么大★,概率再小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学术问题★;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围绕姜萍事件的绝大多数讨论就不是从学术角度出发的,大家各有各的诉求★,但都与学术无关。

      先说正方角度★。许多媒体和自媒体的态度很鲜明,那就是要★“赢”:如果一个中专少女就能震惊数学界★,那么我国教育之成功、人才之济济也就可以想象了★。例如,金灿荣在6月20日表示,姜萍是“一个努力的中国孩子”,像这样努力的中国孩子还有很多很多。卢克文则在6月19日表示,天才的姜萍值得赞许,她的老师王闰秋更值得赞许★,毕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利来国老牌来就送38,我们应该鼓励王闰秋这样的千里马去发掘更多的姜萍★。上述两位大V都是专业“赢学家”★,姜萍是一个很好的“赢的论据”★,应该充分放大其价值。

      由于某种巧合,姜萍事件落幕的日子,恰好与美国大选的日子相差无几★。这两件事情看似没什么关联,但是从大众传播角度看,却存在相当的可比性。我记得早在2012年,奥巴马与罗姆尼竞选的时候★,就有美国媒体提出: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所有美国政治议题都是全国议题★,再也不存在区域性或某一垂类的议题了。如果某个议题不具备★“全国性”,那只能说明它不重要,不值得任何一方投入资源。

      然而,姜萍在视频中的板书以及笔记内容似乎存在低级错误,引发大量质疑。正方和反方在社交媒体上反复交战,争议远远超出了数学的范围。

      引发无数争议的姜萍事件,终于在今天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阿里巴巴达摩院官方宣布“王某某★”(即王闰秋)在预选赛阶段对其学生(即姜萍)提供了帮助★,违反了预选赛“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江苏涟水中专也发布了给予王闰秋“诫勉谈话处理”的情况通报。

      反方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在反方立场上★,真正从学术角度讨论问题的也寥寥无几★,毕竟数学这个垂类太狭窄了、门槛太高了★。绝大部分人其实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着姜萍这个由头,宣扬自己的观点或打压别人的观点而已。上文已经提到的“反向打拳★”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很有兴趣看看,如果姜萍是个男的★,社交媒体的讨论又会演化成什么方向。可惜事实不容假设★。

      还有一些人的目标是★“拷问教育制度★”:把姜萍作为论证当前教育制度僵化、埋没人才的一大论据★,主张提升大学乃至中学录取的“灵活性★”★。这些人往往与前两者有重叠,例如某些“赢学大V”同时也发表了希望大学为姜萍这样的“偏科天才”提供上升通道★。公允地说,这些人并非全是出于利益角度,毕竟教育制度就是要与时俱进的,关键是怎么改进★。如果在数学这样一个公认最严谨★、门槛最高的领域也能出现拷问教育制度的天才★,那么教育制度或许真的需要改进了?

      另一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特朗普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的大型造势活动充斥着对哈里斯的意识形态妖魔化,不同之处在于,特朗普总归还提出了一点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不过这是五十步笑百步了★,反正出席活动的选民也不会在乎那些技术上的问题,他们只会对妖魔化自己的对立面感兴趣,还会摇晃着应援棒,高呼★:“骂得更狠一点!不要只是骂,还要把他们关起来!”

      8月举行的阿里数学竞赛决赛本来可以成为终结争议的★“试金石★”★,但结果迟迟没有公布,姜萍本人又从不对外发声★,争议遂一直持续至今。

      阿里达摩院派人到涟水中专对姜萍拍摄了视频,正规媒体纷纷跟进,再加上自媒体大V纷纷表态,此事遂上升为全网热门话题★。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那就是中文互联网常见的反智主义大V群体(往往与“赢学家★”有重叠)★:他们一贯致力于证明★“知识分子没什么厉害的”,知识界搞的那套东西纯属故弄玄虚,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轻易手撕。某个千万粉丝的公众号(已被封)曾宣称“运载火箭的原理无非就是中国古代的窜天猴”;如果它没有被封★,今天肯定会傲然宣称“姜萍证明了全球数学界不过如此★”。这套反智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

      附带说一句★:姜萍事件绝不是我这几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最反智的事件,甚至排不上号。就在此时★,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认为贝莱德、先锋领航或道富环球等公募基金公司是全球资本市场的终极大老板★,控制着数十万亿的财富以及人类世界的走向★。很显然,这是对金融业尤其是资产管理行业毫无常识的体现。相比之下,认为一个中专女生能够像当年的拉马努金那样震惊全球数学界,倒也算不上特别反智了★。

      时至今日,上述趋势更加明显了。哈里斯与特朗普争议的话题,以及两会候选人★、地方候选人争议的主要话题★,大部分都是★“全国性议题★”。我还要补充一句:它们还都是“意识形态议题★”;在大选中已经不存在纯粹的技术性或专业性议题了。例如,前几天哈里斯与中立选民在电视节目中对话★,当选民问她如何解决通货膨胀、如何搞好经济时,她的回答几乎完全基于意识形态——大公司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特朗普就是这些大公司的代表,经济问题其实是一个公平性问题,所以坚决不能让特朗普这样的极右翼上台★,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