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赵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宫长为看来,★“学术名家研究★”专栏与“赵文化研究”专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名家访谈涉及的学科是综合性的,如果没有哲学高度★,光讲赵文化也讲不好。名家访谈提升了对赵文化的认识。”宫长为说★,名家访谈的内容看似和赵文化无关,但践行的却是李学勤先生强调的开放性、进取性、包容性的赵文化精神。
2014年《中国科会科学》(英文版)第1期开设荀子专题,从《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栏目中选出5篇荀子论文翻译发表,占去了该刊近一半的篇幅★;同时还邀请康香阁担任栏目主持人,撰写了三千多字的编者按,和论文同时刊发。这成为康香阁办刊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而对于《邯郸学院学报》这家地方高校学报和荀子思想向外推广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栏目确定之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掘和开拓稿源★。在组稿策略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们采取了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策略。
如何突破学术期刊★,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刘曙光认为,走专题专栏化发展道路★,通过选题策划和有组织的科研★,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而在这方面,《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栏目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这个栏目的影响超过★‘赵文化研究★’,通过这个栏目★,我们认识了很多名家和他们的弟子★,拿到了不少好的稿件。”这些★“好的稿件★”中★,不少是赵文化研究方面的。如:通过访谈★,拿到了李学勤的《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该文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转摘,被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全文转载。李学勤在文中提出了赵文化的精神特点是:开放、进取、包容(融合)。多年后★,邯郸市提炼该市文化精神,即以此为核心★,又增加了★“担当★”,共同构成该市的文化精神。通过李学勤,又拿到了其学生、清华大学教授赵平安的《★“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季连★,赵国的先人)★,刊发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通过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拿到了《关于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通过刘庆柱的关系,他们认识了学者朱士光,拿到了后者的《论赵都邯郸与赵国都城研究问题》。通过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庞朴★,拿到其《重新评价公孙龙》★。这些名家的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赵文化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大大提升了赵文化研究专栏的社会影响力★。
“2004年学校升本完成,接下来就是申请学报专升本,从2005年第1期开始,《邯郸师专学报》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报》。我们就在思考,升成本科学报后,要有新的起色。当时,赵文化的稿件已不容易约到了,很困惑。然而★,时机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偶然的栏目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康香阁提到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指的是2002年他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个偶然的栏目”指的是他在北大学习的过程中,经人指点★,拜访了一大批学界名家,并由此于2005年第1期设置★“学术名家研究★”栏目。
据学报★“赵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康香阁介绍★,《邯郸学院学报》前身为1991年创办的《邯郸师专学报(内刊)》,1998年下半年获得正式刊号批文,1999年第1期开始正式使用。1998年★,康香阁从邯郸学院图书馆调任学报副主编★,此前在上海大学文献信息管理系(现划归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研究院)学习的专业知识此时派上了用场★。★“要想在众多学报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最能代表邯郸地方文化的特色、内涵丰富,并具有可持续研究特征。”康香阁和编辑部同仁想到了自己身处的这座城市:邯郸。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邯郸,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十几支文化脉系。经过比较和分析,他们一致认为★,赵国文化最能够代表邯郸地方文化特色,并最终确定“赵文化研究”作为学报的首个特色栏目。
在专栏创办初期,康香阁及其团队筚路蓝缕,经历了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刚开始时,他们先从本校开始,但校内稿件很少,难于支撑栏目的开展★。为了栏目的长久发展,他们骑着自行车到邯郸市文化局、文物局、政协文史委员会★、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所利来老牌ag旗舰、地方志办公室等相关单位★,去了解哪些地方学者在做赵文化研究。赵文化专家沈长云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师大工作,自此将赵文化确立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后的岁月中★,他多次独自或带领弟子们到邯郸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早在1999年即在《邯郸师专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论文。他和弟子们合著的《赵国史稿》也被誉为那一时期地方文化研究热潮中涌现出来的佳作★。多年来,“赵文化研究★”专栏为沈长云及其已经在各大高校任教的弟子们提供了有利的发表阵地★。以邯郸为原点,康香阁又将约稿的范围向周边扩展★,如联系淄博的齐文化研究专家,并得到对方的稿件支持★。
一家地方院校的学报,在数以千计的同行中缘何成绩如此优异?“对于普通高校的学术期刊来说,发挥局部优势★,办好特色栏目,刊发一流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这是做出独献、证明自身价值的好办法,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蒋重跃认为,在这方面★,《邯郸学院学报》堪称一个成功的样板。25年来,该学报刊发了众多赵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其作者遍及海内外,既有享誉全球的名家★,也有实力雄厚的中年学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举凡该领域的学者都被发动起来★,形成了一支赵文化研究的优秀作者队伍★。在学报专栏的基础上★,邯郸学院还成立了荀子与赵文化中心,多次举办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赵文化研究论文集,为我国学术界地域文化研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市属高校的邯郸学院也因此而名扬学界。
2003年,邯郸师专进入专升本关键年。同年★,学报同仁将四年来在★“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的文章,汇集成《赵文化研究》一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新华每日电讯》以《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写在〈赵文化研究〉出版之际》为题发表了3000字的报道★。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亲笔题签★“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同该文一同发表。《光明日报》也以《〈邯郸师专学报〉成为赵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为题作了报道★。除了助推赵文化研究,该专栏还为邯郸师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香阁一直记得当时给他们上课的方尔加教授对他说的那句话★:★“你到北大来听我们这些人的课算什么,到北大要见大师,这才不白来★!”如何才能见到大师?康香阁的这个难题在北大哲学系冀建中、王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宫长为★,中国人民大学梁涛等几位热心的学者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从拜访张岱年开始,他陆续拜访和结识了汤一介、乐黛云★、周汝昌、庞朴、李学勤等一大批学界名家★。“学术名家研究★”由此成为一个面向全国学界的高端访谈研究栏目,采访的名家来自哲学、历史、文学、红学、新闻学、科学史等众多领域★,很快受到全国学报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
依托★“赵文化研究”和“学术名家研究”这两个特色栏目,《邯郸学院学报》不断提升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比如,文章转载、出版文集、报刊评论★、会议讲座等★。“举办学术会议是办好学报的重要条件。”这是康香阁的经验之谈★,其目的是扩大学术圈,凝聚作者群★。在上述基础上,他们开始策划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自2012年10月份举办荀子国际会议之后★,这一会议形式固定下来,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第2次荀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此外,学报也“走出去★”合作办会,如,应邀到北京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海峡两岸荀子研究的新拓展”研讨会,应邀到上海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荀子思想学术研讨会”,与世界中华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举办“荀子思想与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此外,还筹建荀子文献研究中心和荀子研究网站。“荀子是赵国人,是赵文化研究的对象★,但荀子思想又超越赵文化,具有全国性★、世界性。”康香阁说★。
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刘曙光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员单位有1052家★。新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机遇而言,新技术革命给予学术期刊在内的整个出版行业全方位的技术赋能;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学术期刊的载体、引领和服务作用日益凸显★,带来结构的合理调整★、质的有效提升★、量的适当增长★;总体上学术期刊办刊经费投入加大,社会地位有较大的提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解决学术期刊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就挑战而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任重而道远;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全、小★、散、弱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多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身份地位的考验、经济待遇的考验★、良心责任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学术圈的危险、专业荒废的危险★;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2024年1月,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公布首批82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荣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古代地域文化研究专栏★,也是河北省高校期刊唯一一家专栏入选。这个喜讯,对于这家省属高校学报的编辑队伍乃至邯郸学院的全体师生而言,无疑为即将来临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更为浓厚的喜庆氛围。实际上,《邯郸学院学报》的荣誉远不止上述这一项。★“赵文化研究”专栏从1999年创办以来,已经荣获全国(5次)和河北省(6次)高校学报优秀特色栏目奖★。
“学术期刊的重点栏目,是这本期刊的点睛之笔,点睛之笔画好了★,整本期刊皆活,刊物的特色显示出来了,读者的看点凸显出来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如此评价“赵文化研究”栏目★。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一个大的期刊群落★,有综合类学术期刊★,包含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每个学科还有一大批专业期刊★,少则二三十种,一般五六十种,有的学科专业期刊更多,如经济类的刊物多达近200种★。因此不能靠学科来实现刊物的特色,而是靠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重点栏目来凸显期刊的特色。龙协涛认为,下力气把重点栏目办好了,刊物的特点便有了★,读者的看点也有了,就能在形形的学术期刊中收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一个大的期刊群落,有综合类学术期刊,包含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每个学科还有一大批专业期刊★,少则二三十种★,一般五六十种,有的学科专业期刊更多★,如经济类的刊物多达近200种★。因此不能靠学科来实现刊物的特色★,而是靠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重点栏目来凸显期刊的特色。